本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小组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落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的通知》,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和热议。这一次,被人们称为“新十条”的防控优化措施,是在“二十条”出台不久后出台的。高风险地区管理和划定封闭、老年人疫苗接种、群众医疗物资供应、学校疫情防控、涉疫安全保障等工作进一步优化。
为什么在这个时候推出“新十篇”?优化是否完全放开?各方准备好了吗?
优化后的“新十条”防疫政策明确规定,除养老院、福利院、医疗机构、托育机构、中小学等特殊场所外,不需提供核酸检测阴性证明,不提供健康码。检查; 无症状感染者,轻症符合条件的可居家隔离。
这些政策引发了连锁反应:一方面,多地政府优化调整调控措施;另一方面,恐慌和不安也在一些人心中蔓延。
记者:有人担心是不是太快了。如果是这样,以后会不会有更大面积的感染?例如,可能有更多积极的人。担心这个确实可以理解。
国家卫健委疫情应对处置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肯定有风险,就是有人会被感染。但是我们看看大家感染后对这个病的认识,毕竟感染到重症的人还是很少的。我国目前正在制定的“二十条”,包括“新十条”的优化,都是有据可依的,都是在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基础上进行调整的。这将使我们的防控更加精准、更有针对性,也将使防控工作更好地平衡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自2020年1月首次被发现和发现以来,新型冠状病毒已经发生多次变异。Alpha、Beta、Delta进化为现在的,其变异BF.7进化分支成为中国主流病毒。拉紧。
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新冠原株平均每人传播2至3人,所以到了阿尔法时,平均每人传播4至5人,当它到达三角洲时,它会传播到 5 到 6 个人。说到,目前流行的BF.7,从这些传输系数来看,都是在逐渐增大,传输速度也在不断提升。BF.7的最快记录达到了18,也就是说每人平均可以超过18个人。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副院长童朝晖:的传染性是流感的6到8倍。
一直密切关注新型冠状病毒的专家学者发现,目前 BF.7疫情虽然传染性极强,但其致病性已大大减弱。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副主任童朝晖:原株,尤其是Delta,口碑不好。不仅传染性强,而且部分患者的重症比例也比较高。到了欧米克龙之后,经过不断的变异,变得更加温和了。从临床上看,BF.7主要表现在上呼吸道。其临床表现为咳嗽、中低热,甚至打喷嚏、流鼻涕、咽痛。也就是说,至少90%以上是上呼吸道。呼吸道症状。从实验室和临床角度看,其侵犯肺部的比例仍然很低。正是因为这种病毒的变异主要在上呼吸道,并没有到达肺部,所以不能说是大病,因为只有肺部有了肺炎之后,它的发展才会引起呼吸衰竭和肺炎,才会形成这种病症。严重的。因此,包括死亡率在内的重症和危重症总体比例较低。
在新十条中,预防接种被摆在了重要位置。除强调坚持接种原则外,老年人接种是重中之重,强调重点提高60-79岁人群接种率,加快提高80岁及以上人群接种率。为什么疫苗接种如此重要?政策调整后,对公众防护和疫情防控意味着什么?
三年来,我国掌握了行之有效的诊疗技术和药物,医疗救治、病原检测、流行病学调查等能力不断提升,疫苗研发和预防接种取得积极进展。已接种超过 34 亿剂 COVID-19 疫苗,超过 13 亿人接种了疫苗。,全民接种率达90%以上。
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 吴尊友:疫苗在预防感染方面的效果虽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好,但是还是可以预防感染的,尤其是在减少重症和死亡方面。来自中国香港的数据显示,与未接受三次加强注射的人相比,死亡风险降低了 97%。同样,我们用上海60万多人的数据,也就是与那些没有接种过疫苗的人相比,60岁以上老年人的死亡风险也降低了97%。因此,接种疫苗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科主任 王桂强:打完疫苗后,虽然我们的抗体检测不到,可能一年半以后检测不到,但病毒一旦进入血液,会迅速激活人体的免疫力系统并激活您的免疫系统。免疫反应迅速组装成新的抗体,细胞免疫阻止病毒进一步繁殖进入细胞。接种疫苗肯定是有用的,只要接种疫苗,他患重病和死亡的风险就会降低。
为更好推进疫苗接种工作,国家专门研究制定了《加强老年人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方案》,明确了四类新冠疫苗禁忌症。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科主任 王贵强:所以现在的决定是这四组人不打,或者延期打。一类是对疫苗有严重过敏反应的人。所谓的严重过敏反应是指什么?过敏性休克、喉头水肿、危及生命、不能接种疫苗、其他荨麻疹等,均不算在内。严重的过敏反应,没问题。第二类是各种急性传染病发热者。发烧期间不要打疫苗,因为发烧本身就是一个炎症过程,而疫苗本身会诱发体内的炎症过程,所以可能会有影响。这不是不打,而是暂时停止打。三是在各种基础疾病的急性发作期,治疗也延期了,也不是不能停,比如急性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脑出血、脑血栓,包括肿瘤化疗等。 、急性治疗阶段暂时不要打,等稳定了再说。最后一种情况是绝症患者。如果他们很晚期,他们暂时不会接受治疗。
研究数据显示,与年轻人相比,65岁以上老年人、75岁以上老年人、85岁以上老年人感染新冠肺炎后重病风险分别增加5倍、7倍、9倍. 死亡风险分别高出 90、220 和 570 倍。如果80岁以上的老人不接种单剂疫苗,有研究表明他们的死亡风险约为14.7%。
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如果看今年,近90%的重症病例发生在60岁以上人群。重大疾病很可能导致死亡,都发生在60岁以上,而重大疾病都是60岁以上。
相关研究表明,如果80岁以上的人接种一剂疫苗,死亡风险降至7.16%。接种三剂疫苗后,死亡风险降至 1.5%,与未接种疫苗相比,接种三剂疫苗的死亡风险降低 9.3 倍。
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只要打了疫苗,感染的风险就会降低。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老人家都打了疫苗,你的风险就可以避免了。如果没有发生,我们为什么不利用这么好的医疗资源来规避这种风险呢?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科主任 王贵强:现在我们开通了很多预防接种的绿色通道,包括卧床在家的老人上门接种疫苗。
“新十项措施”公布当天,记者随机走访了北京街头的几家药店,看到类似的居民排队买药的场景。
在街头采访中,我们发现大多数人并不清楚如果感染了 该怎么办。也正是因为如此,才会有不少人争先恐后的去药店囤药,可是现在的情况需要这样吗?对于,作为普通人,我们应该有怎样的科学认知和行动?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科主任王贵强:真正的流感和新冠很难区分。流感本身也是上呼吸道感染,新冠也是上呼吸道感染。即都有发热、咽痛、鼻塞、肌肉关节痛等症状,这些表现非常相似。但是流行病学可能很重要,就是身边有没有人得了新冠或者流感。我们诊断传染病,都是传染病。首先看流行病学,有没有密切接触的过程,如果有,你的家人已经确诊新冠,或者你身边的人已经确诊,那你的新冠可能很严重。
对于 BF.7的临床症状,人们需要囤药吗?两位来自医疗一线的专家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科主任王贵强:怕抢购。比如你抢十个人的量,就没有必要了,其他人也抢不到。这是一种恐慌状态。所以在这里我要反复强调,大家不要恐慌,要以平常心对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同时准备一点普通药。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副院长童朝晖:因为欧米克龙分院现在大部分是无症状的,90%是无症状的,轻症的。如果你是无症状的,除了核酸阳性之外没有任何症状,所以你不需要治疗。第二种轻型,比如我上呼吸道有点咳嗽,中低烧不高烧,喉咙不舒服。这种轻微的症状不需要同时服药。当然,如果你发高烧,比如38.5以上,你的体温就高到38.5以上。其次,我的咳嗽影响了我的睡眠和生活。这些症状都比较严重,可以对症治疗。比如退烧、止咳等等,这些都是可以的。如果加重了,自己在家处理不了,还是得去医院。所以大家一定要掌握好自己病情的程度和阶段。并不是说我一检测呈阳性就需要吃药。
医学专家强调,部分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人出现发热、咽痛、咳嗽等症状,可使用退热药、止咳化痰药等进行对症治疗。对于有普通型或有重症危险因素的患者,可尽早给予抗病毒治疗,但必须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抗病毒药物。此外,中医药在治疗病毒感染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院院长 刘清泉:我们有一些中药可以治疗感冒,尤其是风热感冒。您可以阅读里面的说明。任何具有2-3种功能的中成药都可以服用。
在新十条中,官方首次明确,符合居家隔离条件的无症状感染者和轻症患者一般居家隔离,也可以自愿选择集中隔离治疗。同时,对具备居家隔离条件的密切接触者实行居家隔离5天,也可自愿选择集中隔离,第5天核酸检测转阴后解除隔离。
随后随即出台的《新冠病毒感染者居家治疗指南》明确了COVID-19感染者居家治疗的条件、居家治疗期间要做什么、如何进行对症治疗,以及满足什么条件才能结束家庭治疗等问题。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科主任王贵强:我们也强调,居家生活是有一定条件的。比如你家只有一个房间,里面有老人,甚至是卧床不起的人,那就不适合在家里住。老人和有基础疾病的人马上被感染,风险很大。例如,如果你有一个两居室的房子,你有一个单独的房间,那很好。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副院长童朝晖:如果条件允许,一个人可以住一间。如果没有,至少要确保阳性患者是独立的,包括物品、接触、洗手和消毒。其实用75%的酒精擦拭就行了,不用到处喷。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科主任王贵强:需要戴口罩。在自己的房间里可以不戴,但要保持通风等,与家人接触时必须戴口罩。
无症状或轻症感染者大多居家隔离治疗,那么什么样的感染者需要去医院治疗呢?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副院长童朝晖:有这样一群人,我们叫他们弱势群体,比如65岁以上的人,你有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肾系统疾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疾病,或者你有肿瘤,甚至是这些晚期肿瘤。包括一些属于免疫组的人,比如他长期服用激素和免疫制剂。例如,在妊娠晚期,她需要生孩子。其中一些是刚刚分娩的人群,我们希望关注他们。有的人,他阳性之后,基础病,比如我刚才说的那些病,会越来越严重,这些人就得去医院。因为现在国家卫健委要求,包括省市各级卫生健康委员会,综合医院对这些核酸阳性患者开放。每个医院都应该有一个相对独立的缓冲空间来接收这些病人。而且还要求不能拒绝这些阳性患者,对于综合医院来说。因为综合医院学科门类齐全,每个专科都有。像过去那些定点医院、传染病医院,他没有那么多学科。所以,我们建议也出台相应的文件,要求这些有基础疾病、病情不稳定的核酸阳性患者到综合医院就诊。希望综合医院对这些核酸阳性患者开放。每个医院都应该有一个相对独立的缓冲空间来接收这些病人。而且还要求不能拒绝这些阳性患者,对于综合医院来说。因为综合医院学科门类齐全,每个专科都有。像过去那些定点医院、传染病医院,他没有那么多学科。所以,我们建议也出台相应的文件,要求这些有基础疾病、病情不稳定的核酸阳性患者到综合医院就诊。希望综合医院对这些核酸阳性患者开放。每个医院都应该有一个相对独立的缓冲空间来接收这些病人。而且还要求不能拒绝这些阳性患者,对于综合医院来说。因为综合医院学科门类齐全,每个专科都有。像过去那些定点医院、传染病医院,他没有那么多学科。所以,我们建议也出台相应的文件,要求这些有基础疾病、病情不稳定的核酸阳性患者到综合医院就诊。而且还要求不能拒绝这些阳性患者,对于综合医院来说。因为综合医院学科门类齐全,每个专科都有。像过去那些定点医院、传染病医院,他没有那么多学科。所以,我们建议也出台相应的文件,要求这些有基础疾病、病情不稳定的核酸阳性患者到综合医院就诊。而且还要求不能拒绝这些阳性患者,对于综合医院来说。因为综合医院学科门类齐全,每个专科都有。像过去那些定点医院、传染病医院,他没有那么多学科。所以,我们建议也出台相应的文件,要求这些有基础疾病、病情不稳定的核酸阳性患者到综合医院就诊。
近期,全球多家医院被指定为“新冠肺炎收治定点医院”。定点医院主要针对哪些人群?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副院长童朝晖:还有一类人,就是这些老年人和弱势群体。他的基础疾病是稳定的,比如我的心脑血管、肾脏疾病,这些疾病都是相对稳定的。对于这部分人群,因为他也是弱势群体,居家隔离控制不好,所以这部分人群可以到定点医院就诊。
12月7日,“新十项措施”正式实施。随着社会管控的逐步放松,疫情也来势汹汹。经受着极大的考验。12月8日,国家卫健委医疗应急司司长郭艳红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强调,医疗机构发热门诊必须“设立和开设越多越好。” 扩大会诊空间,调配医护力量,提高接待能力,不能随意停摆,确保诊疗工作顺利有序开展。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科主任 王贵强:最近门诊发热门诊明显增多,阳性病例明显增多,因为这么多患者出来后,医疗资源会有一定的挤兑,这是必然的,也是客观的。虽然我们做了各种计划,但是从整个世界来看,包括日本的医疗条件那么好,包括韩国和美国,都会出现一定的问题。当大量患者爆发时,医疗资源肯定会出现一些问题。不排除。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院院长刘清泉:社会防控降一级 医院防控升一级 社会防控常态化 医院防控最高的。因为所有传染病的风险,医院都会成为感染的风险。我们不仅要保护我们患者的合理分化,还要保护医生和护士。加强医护人员防护能力和防护形式。除了我们急诊和发热门诊,我们还会遇到阳性的人。其实我们普通门诊还是会有阳性结果的,因为很多都是无症状的。会出现。
多位在医疗一线的专家告诉我们,一旦一家医院的医护人员发生感染,他们都可能面临人手不堪重负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整个医疗系统的联动。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副院长童朝晖:首先要保证正常的诊疗,尤其是急诊手术,必须要有保障。二是将阳性患者分为三级继续分诊。对于慢性病,我们还是鼓励大家到社区吃药。如果病情稳定,可以到社区吃药,坚持平时吃药。这样一来,那些大医院和三级医院的相对负荷也会增加。更小。
为充分保障老年合并基础病等重症高危感染者及时救治,建立更加科学有序的医疗救治秩序,武汉市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国务院12月7日印发《以医联体为载体做好新冠肺炎分级诊疗工作方案》,明确分级诊疗流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重点指导患者就诊到基层,如果患者病情超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能力,在医联体牵头医院的指导下,及时转诊至具有相应诊疗能力的医疗机构。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科主任 王贵强:其实我们现在希望把病人留在家里,留在社区,避免去大医院。基层能力强,患者在基层、在社区、在家,使大医院能够正常诊治,有效应对新冠带来的各种影响流行性。
优化新冠防控措施,目的之一就是减少疫情对人民群众正常生产生活的影响。这些新举措,有利于保障企业尽快复工复产,也有利于更好保障基本民生。
通过有效资源配置,重点救治重症和高危人群,更好统筹新冠防控和正常医疗服务,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
国家卫健委疫情应对处置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 梁万年:我们不是说完全放开。我还是要采取适当的社会公共卫生干预措施,严防大范围的暴发和反弹。我们始终掌握着主动权。我想把它控制在我的医疗资源、我的应对能力和我的抵抗力之内。太多了,我适度的社会和公共卫生干预措施更加严格。如果逆转在我的掌控之中,那我就可以松口气了。其实这次调整最重要的是平衡我们的能力、我们的资源和这个病的发生发展。关系。
“新十则”重在优化,重在精准。特殊场所包括托育机构、中小学、敬老院、福利院、医疗机构等特殊场所,仍需提供核酸阴性证明和查验健康码。与入境人员、物品、环境有直接接触的人员,集中隔离场所工作人员,定点医疗机构和辅助医疗机构发热门诊医务人员,超市、快递、外卖等经营环境等。高度敏感的高风险岗位员工和高风险地区人员也应按照有关规定进行核酸检测。
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养老院、福利院、医疗机构、幼儿园、中小学等地方比较特殊。一方面,敬老院、敬老院主要是为老年人服务。如果这部分受到新冠冲击,对他们身体的伤害比较大,所以属于特殊防护。对于学校等人员密集场所,由于人数众多,如果疫情扩散进来,会在短时间内迅速蔓延,造成恐慌,所以影响比较大。所以应该加强对这些地方的防控。防控措施要到位,但不能过度。
国家卫健委新闻发言人米锋:这十项措施就是要不断提高防控的科学化、精准化水平。在实施中,要坚决纠正简单化、“一刀切”,不要层层加码。
国家卫健委副主任李斌:我们将继续防控、研究、总结、调整,小步快跑,不断优化完善防控措施。
国家卫健委疫情应对处置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 梁万年:其实主要情况是根据防控理念来确定的。我们的中国防控理念,从疫情开始,总书记就提出来了。霸权。还有一个就是,不同的制度也决定了一个社会对这场大病的组织动员能力,对整个机制的快速反应能力也不同。看看我们最艰难的时候,2020年的突如其来的相遇,我们做了一次闭卷考试,我们能赢。从Alpha、Delta到现在的,他的重症比例在下降,病死率也在下降。在我们人口的疫苗接种中,我们的药品供应,我们整个应急指挥系统,我们的医疗卫生系统,我们的一些准备包括治疗能力,特别是对老百姓的一些健康素养、健康行为、健康知识的提升。积极参与,所以这是我们中国一个很重要的优势,所以我们有信心、有能力专家:不是一阳性就要用药,如果条件允许,我们是可以战胜这个病的。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科主任 王贵强:很多传染病都有一定的规律,但是新冠的规律还没有搞清楚,因为它在不断变异。但总体趋势是明确的,就是无论是一般的病毒病还是传染病,其致病性都在下降。这是不变的规律,也必须如此。
国家卫健委疫情应对处置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这个病毒是在变化的,它是一个正常的状态。我们时刻关注它是如何变化的,我会根据时间和情况进行优化。.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副院长童朝晖:为什么我们人类要和这些病毒、细菌和其他各种微生物赛跑?也就是说,这种微生物一直存在于浩瀚的世界中,它们的微小变异,都可能对我们人类产生影响。但人类也在不断适应,不断提高免疫力,战胜病毒。
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 吴尊友:这三年我们其实学到了很多,也做了很多。我们对这种疾病的了解越来越多,能力在不断提高专家:不是一阳性就要用药,应对手段也在不断丰富。有了这些准备,让我们对未来更有信心。
并不可怕,但我们不能掉以轻心,减少焦虑,做好防护,做好疫苗接种,用大家的力量为需要防护的人筑起安全屏障。这条漫长的抗疫之路,已经走了整整三年。病毒或许无法真正根除,但人类总会找到与之共存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