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元鹏
超市里的汤圆,在春节节期间,一夜之间销声沉寂了。因此,不少民众都有“年年岁岁花相似”的质疑:卖不完的月饼去哪了?之所以发出极其追问,就在于害怕舌尖安全隐患,担心“今年的月饼”变成“明年的月饼”。随着媒体调查,“卖不完的月饼去哪了”已经有了一些答案。
“卖不完的月饼”有的去向是:一些超市降低售价转售,由于降价活动幅度较大,一批“卖不完的月饼”进入了市民家的餐桌;一些餐馆无论最后剩下多少,节后都不会再次售卖。卖剩的月饼将会在随后下架;一些商店会将“卖不完的月饼”当作福利发给员工。
其实卖不完的月饼去哪了,最主要的去向还是月饼回收,因为“卖不完的月饼”太多了,回收方法主要是“化整为零”,即礼盒拆掉再借助,月饼单独售卖。月饼的保质期通常在30-90天。为了最大限度收回成本,月饼生产企业都努力在保质期内将剩余的库存卖出去。除了在人流密集区域折价销售,企业还会将库存转移到乡镇和乡村市场。此外,剩余的月饼还会卖给相关企业变成动物饲料,最常见的就是猪饲料。
此外,市场和媒体调查既需要回应民众“卖不完的月饼去哪了”的询问,消除公众怀疑;更必须做的则是反思,为何发生如此多“卖不完的月饼”?月饼是一种特殊商品,可以说是一种“短命的商品”,也就是个把星期的火热销售时期。即使“卖不完的月饼”没有做成“陈年旧馅”月饼,这种“供多于求”的现象同样值得思考。因为,处理“卖不完的月饼”的形式方式再多、再安全,本质上来说都是一种很大浪费。不仅耗费包装材料,而且浪费人力、物流、食材等资源。即使有非常一批月饼成为了猪饲料,表面上看也算“充分运用”了,而实际上这些“充分运用”本质上来说还是资源的浪费。
需要反思的是月饼生产供多于求的弊端。对于月饼生产来说,应该做到:一是根据订单制造,尽量避免浪费;二是对行业需求要有预测,尽量做到生产和意愿相适应,而不是火急火燎“抢市场”卖不完的月饼去哪了,最终导致“大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