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涛,1985年出生,四川大学哲学硕士。 做过记者,做过企业公关,做过生意。 因为年过35,找工作屡屡受阻,失业半年。 他目前是一名送货员。 陈涛的经历和处境引发舆论关注,也让“35岁就业门槛”再次进入公众话题。
长期以来,不仅公务员考试规定了35岁以下的年龄限制,很多企业在招聘员工时也提出了同样的要求,“35岁上岗”现象持续不断。传播。 随着现代人受教育时间的延长,很多人大学毕业拿到硕士、博士的时候都在30岁左右。 35岁的分界线只会增加就业市场的压力。 ,缩短了人们创业的周期,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视野和范围,使一大批优秀人才因年龄增长无法施展才华,最终将给经济社会带来不可估量的不利影响发展。
国家和各级政府高度重视“35岁就业门槛”引发的社会问题,在顶层设计和实际行动上迈出了破局的第一步。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卡在就业门槛打工人,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总工会办公厅主任卢国权提交了《打破35-岁入职门槛,构建中老年职工友好社会”,建议探索公务员考试35岁年龄限制。 在2023年省试公务员录用中,多地放宽部分岗位年龄要求至40周岁。 例如,河南省省考公告明确,除对年龄有特殊要求的岗位外,2023年硕士、博士研究生(非岗位招考人员)年龄要求放宽至40周岁以下(1月以后出生) 1982); 贵州、天津、湖北、江西、广西、四川、云南、重庆、内蒙古等地有条件的个人基层岗位或专业技术岗位年龄限制也有所放宽。 放宽公考年龄限制,必将起到“风向标”的作用,引领全社会转变观念卡在就业门槛打工人,汇聚起打破“35岁就业门槛”的强大力量。
人的才能来源于知识的学习,更离不开实践。 从人力资源成长的角度来看,一个35岁的员工在职场打拼了几年,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到了检验和消化,生活阅历增加了,逐渐形成了能力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和经验,正进入创造创新的关键阶段。 从某种程度上说,35岁的奋斗可谓恰逢其时。 35岁以后的员工,其实是职场上的一座富矿,蕴藏着无限的价值和财富; 压抑和破坏。 敞开大门,推开门槛,让即将35岁和已过35岁的员工卸下包袱,轻装前行。 只有这样,社会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不断开创高质量发展的新境界。
挖掘35岁以后的职业富矿,政府要带头示范。一方面,要与时俱进,认真总结一些省份的成功经验,适当放宽年龄限制。根据公务员岗位职责需要开展公开考试,不断深化公务员招录制度改革。 另一方面,要适应当前社会人口结构和个体生命周期变化,完善反就业年龄歧视制度规范体系,加强执法监督,探索建立激励机制招用中老年职工,强化用人单位积极突破“35岁就业门槛”。
“35岁就业门槛”的泛滥,不仅导致大量人失去就业机会,侵犯当事人的劳动权益,也让无数其他仍在工作的人陷入困境。心理危机,患得患失,忧虑前途,加剧职场恶性内卷。 让工作成为忍受痛苦的过程,吞噬职业乐趣,侵蚀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和积极性,枯竭创新创造的源泉。 只有用人单位主动打破35岁的年龄限制,取消不必要的年龄限制,才能开辟职业繁荣的源源不断的动力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