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季媛媛上海报道。 当前,新冠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重点由“预防感染”转向“保障健康、预防重症”。 随着新冠治疗药物的陆续上市,患者的用药选择进一步增多。
1月13日,国药集团国药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药控股”)在外高桥保税区仓库持有一款中国抗冠状病毒口服药物单重韦(()胶囊)。 市场启动仪式。 这意味着该药于2022年12月29日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紧急附条件批准后,将正式进入国内市场销售推广。
2022年9月,国药控股与默克公司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获得在中国的经销权和独家进口权。 11月,国药控股全资子公司国药控股配送中心与默克公司就在中国市场的进口和分销签署了经销协议。 2022年12月29日,单抗胶囊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附加条件批准。 在上海市药监局、外高桥保税区海关、上海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国药集团迅速完成了进口报关、口岸提货、集中消毒、药品报检通关等工作正式上市销售。
国药集团介绍,根据春节供需和物流特点,制定了进口、仓储和全国出货计划。 预计春节前后将大量分批配送单抗,综合运用多口岸联动、全国多仓配送等措施,提高药品可及性,让更多人受益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患者。
有临床专家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疫情发展处于动态状态,存在新冠病毒变异快、易复发、传播快等不确定性。 特别是临近春节,人员流动明显增加,新冠病毒传播风险相应增加。 预计春节前我市或将迎来第二波感染小高峰,这也意味着患者用药需求将增加。 “此时,加快推出更多针对新冠的口服抗病毒药物,对于降低重症率仍然很关键。在药物到位、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高危人群可以提前准备一些抗病毒药物。”
日前,天津市药品采购中心发布了《新型冠状病毒药物单拉韦胶囊第一报价公示》。 )在1100元到1200元之间,主要国家(美日韩等)售价为712美元(约4783元)。
加快推进新冠口服药物进入临床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目前上市的新冠口服药物有3款,分别是辉瑞的、Real Bio的和默克的。 国内研发进展最快的是君实生物的VV116和开拓药业的普克鲁胺,均在III期临床试验阶段。
中投咨询总监刘立和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目前中国企业研发的新冠口服药物大多主要针对3CL蛋白酶和RdRp。 以单抗为代表。
由于病毒3CL蛋白酶与人体3CL蛋白酶的切割位点不同,同源性低,药物进入人体后大概率不会干扰机体自身的蛋白酶功能,因此3CL抑制剂相对安全. 同时,3CL蛋白酶可以筛选出高度特异性的抑制剂,有可能设计出特异性更好的药物。
RdRp 是一种 RNA 依赖性 RNA 聚合酶。 RdRp 在病毒复制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它是RNA病毒必需的和最保守的蛋白质,正常宿主细胞中不存在这种酶。 抑制 RdRp 可有效实现抗 RNA 病毒作用,正是其与核苷酸的结构相似性提供了一定的广谱抗病毒特性。
此外,免疫调节剂、AR拮抗剂等也是新冠治疗药物的设计靶点。 免疫抑制剂干扰病毒包膜或核衣壳的合成和组装,抑制病毒基因的复制、早期病毒基因的表达和宿主细胞的增殖,从而影响细胞内信号转导通路,对危重患者具有治疗潜力。 AR拮抗剂通过抑制雄激素受体的功能,从转录水平下调ACE2和ACE2的表达,进而阻断新冠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在感染早期可发挥抗病毒作用,在抑制新冠肺炎引起的炎症因子分泌,防止细胞因子风暴的发生的同时,对肿瘤也有类似作用。
“目前我国新冠口服药物研发正在快速推进,过去几个月,研发格局发生了显着变化。真正的生物阿兹夫定已经与复星医药合作获批推广,进口企业辉瑞和默克分别与国药控股、国药控股合作进入中国,在研发管线上,君实生物、先声药业、众生药业等新冠口服药物已进入三期临床,将进一步丰富新冠口服药物管线。 ” 刘立和说道。
然而,现有的药物是否能满足临床需要存在一个问题。 一位临床医生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目前医院的小分子药物供应不是很充足,他们会根据需要,优先给更需要的患者。 有些患者已经看病5天以上,使用小分子药物意义不大。 但如果是新发感染,应尽早使用小分子药物。 越早使用抗病毒药物越好。 把握好“黄金72小时”,可以减少重大疾病的发生。
“新冠病毒感染高峰期应该已经过去了,但重症高峰期应该还是一个平台期,后续新冠病毒的防治可能还是有难度的。因此,有必要加快临床尽快应用更安全有效的新冠治疗药物。” 临床医生说。
为了让更多患者用上该药,阿兹夫定已通过谈判纳入医保目录。 中投咨询经理刘欣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虽然在医保谈判中只有阿兹夫定和清肺排毒颗粒谈判成功,但根据相关要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诊疗方案(第十版)》 ”医保内所有治疗药物,包括单抗等,暂由医保支付至2023年3月31日,不排除延长临时支付时间。 这实际上是在释放一个支持信号,鼓励研发更多新冠治疗药物,加速更多新冠治疗药物进入市场。
下沉基层应对重病高峰
2022年12月中旬至12月下旬第一轮感染患者会诊后不难发现,一线城市三级医院急诊和发热门诊的日均就诊人数持续上升,原有的ICU床位继续满负荷运转。 然而,它仍然不能满足所有需求。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南京大学病毒与传染病研究所所长吴超教授此前在接受21世纪记者采访时坦言经济报道称,从2022年12月中旬到2023年新年伊始,半个月内,医护人员数量减少了70%-80%。 许多医生带病工作,没有发烧就赶回前线。 医院的急诊科、发热门诊、重症监护室更是人满为患,容量已经达到了极限。
“过去,我们更多的是着眼于预防新冠病毒的传播和传播,现在防护的重点不是预防感染,而是预防重病,防止疾病造成更严重的危害。经过这一轮冲击,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在处理重症病例时,不能过分依赖发热门诊,不宜过多将发热门诊作为防控阵地科学家呼吁停用默沙东新冠口服药,发热门诊不是地方性的、实体性的理念,而是全方位、三级诊疗。有效的防控体系。应对重症病例的管理,需要多方协调,不能只靠医院。”吴超教授说。
上海市杨浦区长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樊庆松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也坦言,随着管控措施的优化,目前的管理是加强对重点的保护。一方面是团体; 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尽量为辖区内居民提供医疗救治和医疗服务,进一步将对居民的影响降到最低。
事实上,为加强基层疫情防控,近期,不少新冠抗病毒口服药物也开始向基层倾斜。 目前,国药集团明确表示,也将全力做好基层尤其是农村医疗物资保障,提前布局物流配送资源,尽最大努力满足基层需求医疗卫生机构和群众适用单重韦。
此外科学家呼吁停用默沙东新冠口服药,1月12日,复星公益基金会、广慈转化基金会还宣布携手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广慈转化医学研究发展基金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赛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工程院常宁光联合倡议,呼吁社会加大医疗器械和药品储备下乡力度,以应对农村防疫压力大的现实。临近春节,保障农村群众健康“最后一公里”。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复星医药获悉,1月11日晚,复星公益基金会项目负责人邓敏娜携带2400瓶阿兹夫定抵达贵阳机场。 陇县、望漠县、习水县也是继1月9日复星公益基金会、复星医药、瑞尔生物宣布向中西部地区基层捐赠1亿元阿兹夫定后,首批抵达的。急于求助药物。 第一批6000瓶阿兹福于1月11日从上海发运,分发到云南、贵州、江西、安徽等10个县。 这批药可以帮助至少5000名村民更安全地渡过疫情,其中大部分是65岁以上的老人。
“为了更好地应对随时可能到来的重症高峰,基层需要在软硬件方面做好准备。这一波疫情不是最后一波,我们要打一场“有准备的战役” “以后建议做好充足的药品储备。” 上述临床专家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