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在鄱阳湖都昌县多宝乡海域,严重干旱造成湖区大幅“缩水”,鄱阳湖枯水见底,让水中明代石桥“水落石出”,露出“庐山真面目”。干旱让我们现代人有幸一睹明代石桥的风采。
从媒体公布的图片看,一眼望去绵延数公里,三根条石并排接续搭在1100多个桥墩上,十分壮观。据介绍,石桥长2930米,有1100多孔,因而得名“千眼桥”,被誉为全国最长的湖中石桥。
据当地水文局工作职员介绍,在7月底的之后鄱阳湖枯水见底 明代石桥露“真容”,鄱阳湖水位与往年同期相比尚无显著增加,但处于枯水季水退得马上,每年十二月每月五月水位低,跌破10米,千眼桥就会露出。
有网友纳闷,古代如何在水底建桥墩呢?有人分析,千眼桥必须以前在水位之上,应该是上游水土流失,湖底有溶蚀物仍然在抬升鄱阳湖枯水见底 明代石桥露“真容”,所以水位跟着也抬高了,慢慢就浸没了千眼桥。这淤泥得多厚了,是否需要清理一下呢?有古代的东西漏出来了,难道没人进去寻宝吗?拿个金属探测仪试试看,保不准有古董文物啥的。
明代的千眼桥露出来,也就是表明,没有干旱的正常状况下,现在的水位比明朝时期需要高许多。无非也就是在某个历史阶段,潮水的水位涨了随后,保持在那些水位上了而已,要不就是给退潮后使用的石桥。现在关注点需要在温室效应越来越严重了,环境在不断的下降才是目前最需要关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