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女生发文称,她在深圳赶不上公交车,没花钱就在海底捞包间过夜。 北京青年报记者走访北京部分海底捞店发现,部分海底捞店内确实有“过夜”的顾客,而这些人大多是被称为“旅游特种兵”的年轻人。
夜探:有人在北京一家海底捞店过夜
日前,一位女生发文称自己在海底捞过夜,发酵后不久就冲上了3月20日的热搜。 网友们对此争论不休。 有人质疑,明明可以选择车站附近的旅馆,为何女孩还要去餐厅过夜。 也有网友指出,海底捞的危难之助是一种善意,不应该被消耗。 在社交平台上,北青报记者还发现,不少网友分享了在海底捞过夜的经历。 那么,北京有没有可以过夜的海底捞呢? 在海底捞过夜是一种怎样的场景?
北青报记者3月30日晚22:00来到位于王府井地区的一家海底捞门店,与同商场其他已关门的餐厅相比,海底捞此时仍在等位。
海底捞等位的顾客大多是年轻人,很多人还提着行李箱。 北青报记者走访期间,一些顾客已经吃完饭,但并没有离开的意思。 他们有的坐在一起聊天,有的直接趴在桌子上小憩,有的直接问服务员能不能在长沙发上睡一会儿。
店内的服务员会将要求休息的顾客带到一个相对较暗的区域。 北青报记者看到,这里已经躺了好几个人。 餐厅也被不同的灯光一分为二。 一边是明亮灯光下用餐欢笑的顾客,一边是昏暗灯光下“躺在椅子上”的人们。
调查:谁在海底捞过夜?
那么,谁在海底捞过夜呢? 他们是怎样的一群人?
北青报采访了这些在海底捞过夜休息的顾客发现,他们中的大多数是来京旅游的年轻人。 在这些年轻客户透露的出行计划中,北青报记者发现,无论是精打细算还是预算充足,他们的出行计划都非常紧凑。 大部分时间都在两天左右,但北京的景点多达十几个。 这种短期“密集打卡”的旅游胜地,近来颇受年轻人欢迎。 堪称“特种兵旅游”。 “高效率”成为了他们出行的关键词——“今早到,明晚走,尽量多打卡”。 这种旅行甚至在短视频平台上都有“视频模板”,连画外音都用同样的表情和语气。
很多人深夜选择在海底捞休息是因为离天安门很近,“半夜去天安门看升旗很方便”。 “下了火车就直接来了,看完升旗就去预定的酒店,最节省时间。” 一位顾客说。
揭秘:在海底捞过夜的“旅游特种兵”的故事
此次走访,让北青报记者了解了时下流行的“旅游特种兵”。 那么,他们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又为何选择在海底捞过夜呢? 你在海底捞过夜时发生了哪些故事? 在海底捞过夜,他们有怎样的体验? 北青报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故事一:上下铺兄弟一起北京旅游,深夜在海底捞找“床”
河北大四学生小高和上铺的好兄弟小孙即将毕业。 两人决定短途旅行放松一下。 受最近网络上很火的“200元游北京”的影响,两人背着两个背包,乘坐绿皮火车来到了北京。 在景点打卡了一天后,他们按照网上的攻略,半夜来到了海底捞,顺利找到了“床”。
“之前有疫情的时候,我要么被困在家里,要么被困在学校,觉得大学四年没有出去旅游很可惜,这次有机会我会马上安排。” “ 小高兴奋地说,“在网上看到那些‘旅游特种兵’很有意思究竟谁在留宿海底捞,我们也想在毕业前体验一下。”
故事二:“千游”工人:“好不容易休息好”
凌晨1点30分,海底捞的洗手间里排起了长龙,镜子前有两个忙着洗漱化妆的身影。 他们是来自山东的小王和小刘。
小王和小刘是高中同学。 他们才工作几年。 他们每天都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 他们在工作时间努力“搬砖”。 ”在朋友圈看到很多朋友去各个城市打卡发美图,看到后很羡慕我没工作的两天。” 随后,小王向记者展示了自己当天发的朋友圈,“好久没发朋友圈了,没想到上次还是两年前了。”
一旁忙着画眼线的小刘感慨道,“虽然在海底捞过夜,不仅填饱了肚子,还省了一份住宿费,但实在是很难好好休息,眼睛都肿了。这次旅行结束了,我会努力赚钱的,下次尽量不要差旅。”
故事三:因为离天安门很近,等着看升旗仪式
小李和小曹是一对异地恋。 “我们第一次见面的地方是武汉的海底捞,所以海底捞对我们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当然,来北京一定要吃海底捞。” 小李笑着说道。
“因为酒店有点远,我先在这里等一会。四点左右,我们打算在黑夜里手牵手走在“北京的心脏”——天安门广场,感受一下彼此“心跳”的共鸣。看一场升旗仪式,作为我们爱情的特别纪念。” 小曹激动的说道。 一边期待,一边靠在一起,躺在打扫干净的桌子上,嘴角挂着笑意。
海底捞昏暗的“休息室”里,躺着另一群年轻人,疲惫的脸上带着一丝掩饰不住的兴奋。 刚刚,他们刚刚为好朋友小天庆生,唱了一首欢快的“海底捞式”生日歌。 为了明天打卡更多的景点,小田一行选择在今晚通宵的“海底捞”歇歇脚,然后骑着单车去天安门观看升旗仪式。 “来北京,一定要看升旗。” 说着,小天从背包里拿出了他们准备好的小红旗,在自己的脸颊上贴了一张红旗贴纸。
争议:“通宵达旦”究竟应该为谁服务?
北青报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事实上,海底捞并不是第一家24小时开门为有需要的人提供休息场所的餐厅。 但也有人把这类商家的好意当成了猎奇事件和流量密码。 3月26日,有网友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一段视频,配文称:“海底捞经过实践,真的可以过夜。” 视频中,大约有十几个人在海底捞过夜,身边放着书包和行李箱。 视频下方,有网友前来求教。 有人似乎发现了流量密码,表示也将尝试在海底捞过夜。
事实上,北青报记者在探访中发现,在海底捞过夜并不像一些网传中描述的那样“完美”:因为店还在营业,附近还有顾客就餐,还有音乐在循环播放在餐厅。 虽然餐厅调暗了灯光,但仍有不少人无法入睡。 大多数人睡一会儿,然后起来玩手机。 有人说,虽然他们已经很困了,但环境和不习惯躺下的椅子让他们难以入睡。 而且晚上的海底捞洗手间里经常排起长队。
几位留在这里的“旅游特种兵”告诉北青报,如果不是为了方便和省钱,他们不会选择在这里过夜。
对于在店内过夜的人,海底捞表示,店员在日常工作中会关注他人的困境究竟谁在留宿海底捞,并提供帮助。 如遇紧急情况或特殊需要,可向店家询问,我们将根据实际情况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不过,也有分析人士仍然认为,帮助有特殊情况的客户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体现。 比如,去年郑州暴雨期间,包括海底捞在内的多家餐厅积极帮助无法回家的市民,为他们提供包间和沙发过夜休息,赢得了社会的好评。 也有餐厅留出一些卫生和夜班人员休息的地方,被社会视为善举。
但一旦这种帮助被“常态化”、“娱乐化”,可能会带来一些新的社会问题。 例如,不具备住宿条件的饭店留人过夜,如果留宿者在此期间遭受人身或财产损失,谁来负责? 由于餐厅多为空地,人手不多,无法“看管”留宿的人和财物,会不会有不法分子利用这个“空间”进行一些不法活动? 这些悬而未决的问题,不仅留下安全隐患,还可能影响餐厅的正常经营。
对此,分析人士表示,商家为有需要的人敞开大门值得称赞,但不能完全满足客户提出的所有要求,需要对一些过分的要求说不。
对于网上有人愿意分享自己在某餐厅过夜的事实,有网友认为这种“发帖”是为了博眼球。 如果把帮助变成一种“扫羊毛”,只会让一些服务非常人性化的企业变得越来越冷漠,企业留给客户的便利门会越来越窄。 “清汤、家常菜,都是前车之鉴,挑毛病的人太多了,再这样下去,海底捞只会被迫减少给顾客的各种‘福利’。” 一位网友在评论中说道。
有网友认为,公众不应该为了“猎奇”而透支公司的善意,还是应该把这个“特例”留给真正需要帮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