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很多所谓的励志故事,比如95后夫妻摆摊卖斯派克土豆,年入百万。 他们一天可以卖出500斤土豆和250斤豆腐,一天的营业额可以达到9000元。 看到他们的笑容,网友们都坐不住了。
还有一个叫乐乐的小伙子,靠摆地摊起家年轻人的地摊故事,3500元,不到两年就还清了上百万的债务。 211名高校毕业生选择“收垃圾”,月入过万,裸辞500强。
这样的励志故事越来越多。 包括我在内的每个人看了都很激动,想到了辞职创业。 毕竟一个月几千块的工资,工作到死也没什么意思。 还不如去创业,过上月入万余元的生活。
所以对于这件事,也有媒体发表评论:这些报道有些歪曲,很多都不是典型代表。 比如大排档月入百万,全国夜市摊主多如牛毛,但大部分摊主的收入只能养家糊口。
这些主角一再受到关注和提拔年轻人的地摊故事,给人一种“他们不是特例”的错觉,仿佛为高学历青年打开了新思路——脱去长袍,人生有了广阔的可能,设定摆摊和收集垃圾 值得一试。
这些积极的报道,也会将当前就业中的结构性矛盾,转化为个人的不作为和拼搏。 摆摊收垃圾的,大多在市场上找不到工作,所以选择这种过渡方式作为第二选择。
如果将这种行为宣传为“常态化”,很多年轻人可能仍会受到指责。 如果没有成功,说明你没有努力,像他们一样摆地摊,捡垃圾。
但有句话说得对,机会真的很重要。 如果能有这么好的机会,发大财也是有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