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住养老院,老了也不靠儿女,怎么养老?
大家一定都看过新闻《上海市嘉定区外岗镇格隆村住着这样一群老人:上世纪90年代末,他们通过众筹购买了一栋楼,“集体养老”十五年;决定捐出这座充满回忆的“磁州敬老院”。 图片来源:新华网 但是这种养老方式真的可以大力推广,是不是适合我们大部分普通的退休老人呢? 今天就来听听一位经历过“抱团养老”的人的心声吧! 或许可以给你一个参考~
群体养老的又一困境
把我们分开的是“钱”
主持人:蔚然 机密:67岁退休职工雪阿姨 1.钱让这个群体难以hold住
前几天看了一篇关于老人集体照料的文章,很多同龄人也看了。 今天我决定给大家讲讲我办老人团的经历。
一般抱团失败的原因是选择的方式不合适,也有一些感情上的纠葛。 唤醒老人。 但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不容忽视:即使生活方式合适,不涉及感情,也会有问题,而最大的问题就是钱。
不是有钱没钱,而是在这个群体里,大家对金钱的看法,应该和自己的基本经济实力是对等的。 不然,团还是会被钱给拆散的。 每个人都玩得很开心,也确实从中获得了快乐和帮助,但其中也有很多烦恼。
我们住在老旧社区,老年人口比较多。 而且,我们都是20、30年的老邻居了。 他们经常见面,关系很好。 看到别人这样的例子,大家慢慢的开始讨论这个话题。 老邻居年纪越来越大,空虚独居的老人也越来越多。
他们互相切磋,取长补短,逐渐形成了抱团养老的典范。
只是,要不要紧紧抓住这个群体,还得套用现在找对象的年轻人中流行的一句话:“三观”要一致。
2.金钱不平衡,心态不平衡。 我们每天早上准时在小花园集合,先做早操,然后一起逛街。 一开始是我们自己买的,后来发现大家都买一样的,因为你买的这个,我觉得不错就买了,结果发现每家做的饭菜都差不多。
而且,这些人总是一个人在家,一个人做饭是最不应该做的事情,做多了,就浪费了。
于是,大家决定干脆一起买,一起做,一起吃。
一开始,大家争相掏钱。 你今天花掉,明天我还给你。 但是,我认为这不是很好。 每天花多花少也不是固定的。 如果你花更多的钱,你可能会感到不舒服。
于是,我们改成每人每月400元伙食费(当时是这个价,后来涨了几次)
群里的人其实是变的,有人退出,有人加入。
因为钱放弃了。
虽然大家都说吃的已经付了钱,但也有人渐渐心里不平衡,觉得太贵了,自己一个人住,花不了那么多钱。 然后又发生了,有人住院了,大家分钱买东西,厨房的炉灶抽油烟机坏了山中抱团养老十年,大家分钱换东西,有人不抱怨,也不关心几十块钱。
然而,有些人做不到。 他们不仅怨声载道,还在大家中间挑拨离间,惹来不少不快。
3、攀比心理成为最大障碍。 抱团老人其实就是互相照顾。 这些年,大家也确实做到了。
比如定期的聚会,谁不来,大家就去看看,避免了很多意外。 如果有人生病甚至住院,大家轮流照顾。 如果谁家出了什么事,大家一起商量。
虽然也有谁贡献多谁少的问题,但基本上大家都能接受。
归根结底,是各自的经济实力和比较导致了冲突。 有时,当我们去短途旅行时,两个人开车送大家。 油钱大家分了,有人不肯收,说她不要这个钱。
甚至还有人让人拉着孙子去接孙子,偶尔还好,但周末就这样了,有车的人就不高兴了。 可一拒绝,对方就不满地说:“有车真好。”
群里有的人经济实力一般,但孩子条件很好。 有时他们会带妈妈去旅游,给妈妈买高档的东西。 后来她们才知道有老人团,有时候也会给其他阿姨带东西。 这种东西在有些人看来就是“鸡肋”。
也有自卑的人,觉得自己没什么可送的,又怕被人笑话,事后就悄悄“退团”。
大多数情况下,因为服装、首饰、爱好等,每个人的消费观念和实力确实不一样,有些人会心理不平衡。
甚至有人说要有“团服”,免得大家相互攀比,但这不现实。
总之,这个团队从少到多山中抱团养老十年,再到少。 有的人还能做朋友,有的人再无来往。
其中,最大的问题是经济利益和比较。 如果你总觉得自己不平衡,养老群体真的很难拥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