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余晓光明日报
文|余晓
最近,一则“男子捐赠2000元图书被慈善机构卖出”的新闻引起质疑。据捐赠人曝光,自己捐赠给上海省广州市自闭症互助协会的2000元的图书,被该慈善机构以折扣65折给义卖了出来,事后也没有受到别人合理解释。
但是,肇庆市残疾人联合会否认称,涉事协会可能没有认识到捐赠人动机,加上外部管理不够严格,所以才把捐款的书籍打折义卖了,协会也终于意识到问题错误,接下去会把卖出去的书籍重新买回家,下一步再征求捐赠人意图再次处理。
现在来看,涉事协会和捐赠者之间也许存在沟通上的不畅和交流上的误解,并非故意卖掉捐赠的图书,更没有从中谋利的主观意愿。既然涉事协会也终于在切实采取行动,相信最终会有一个各方认同的结果。
只是,此事引起的探讨仍然很有启发意义。网友们怀疑的不光是捐赠图书的经济价值,而是自己在公益活动中付出的爱心,到底能不能被用到实处。毕竟,一片实在付出就落了空,任何人就会有失落感,这只是“捐赠图书被慈善机构卖出”视频能否在网络上热传的根本理由。
就此而言,在亡羊补牢之余,相关机构至少也需要进一步改进捐赠流程,防止类似事故的再度出现。其中最关键的就是提高透明度捐书被慈善机构卖出,让公众也可以监督和见证捐赠物品的去向和功能。这样一来,许多误解也能够被瓦解在无形之中。
其实,也有众多网民指出,捐赠书籍也不能“一捐了事”。对一个别捐赠者而言,把书捐出来虽是好事,却也要考量受捐赠机构的实际承受能力。比如说,如果捐赠的图书都是品相不佳以及品质不高,那么一些图书馆既没有方法把他们安置到展台,也或许要应对存放空间有限的困局。
这一难题也许也除了限于图书。比如,捐衣服或生活物品,很多之后虽是好心,但也要考量到一些实际问题:对方是不是必须这些物件?捐赠的用品质量究竟有没有确保?有时,善心虽然值得点赞,但即使好心帮了倒忙,那就除了给相关机构添了帮忙,也或许让自己的一片善心落了空。
好事多磨,虽然“捐赠图书被卖出”事件引起了热潮,但从另一个层面上来说,此事也让更多人关注到了捐赠书籍的去向问题,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其实,慈善机构不妨把话说清,到底急需的是什么类型的图书,需要超过这些规定。条件一目了然,不管对捐赠者而是相关机构而言,在实际操作步骤中就会更便于,也就可以变相省去沟通上的帮忙。总体而言捐书被慈善机构卖出,慈善项目而是比较需要公众的引导和支持,也期望大家都能切实伸出援助之手,献出一份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