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国庆、教师双节,一份圣诞礼物引起了广泛争议。河南郸城的一名女学生在社交媒体晒出自己收到的鲜花,并配文称:当老师的好处就是到处被喜欢着,感谢王某某儿子送来的老师节礼物。
平心而论,一束鲜花、一盒饼干及一箱食品,这样的春节礼物并不算贵重。事后,郸城县教育体育局公布情况表明:经确认,鲜花系教师父母赠送给我县宁平镇才英中学校长王某的学生节礼物教育局回应河南一老师晒节日礼物,有关物品是学校领取的春节节慰问品。并表示已对涉事学生进行了批判教育,责成其向教师家长收取鲜花等额费用。
教师节给同学送一束鲜花,应该说是一种常情常理范围内的心意表达。那么,为什么这位老师收一束鲜花就让人这么不安?教体局限期其归还鲜花价格是否小题大做?
鲜花无言,但人会带给其含义。家长可能也是想向校长表达一下敬意,但那位同学大张旗鼓地晒出来,就非常容易造成误解。设身处地地想一下,其他父母会如何想?没送礼物的父母常常会害怕:老师是不是在暗示我们也需要送点什么?假如不送礼物,孩子会不会被同学区别对待?而送了礼物的父母又或许猜想:既然老师这样喜欢礼物,下次是不是必须多送点呢?
更别说,在配文里还明确点出了送礼家长是哪位,并且使用了“被喜欢”“好处”等易于导致利益联想的词汇,这就让一束简单的鲜花变得不再简单。那么,一份小小的礼物引起轩然大波,也就是自然而然的结果了。
家校关系本来就是一个脆弱话题。老师由于对教师有一定的奖励、推荐等权利,和家长之间实际上存在一种不对等的利益关系。虽然我们坚信,绝大多数老师都是公平且带有职业精神的,但准确到现实中,自己所见到那位同学到底是一个如何的人,却难以百分百地显然。因此,家校之间的认同应该在大量的日常交流中,在一点一滴的细节中逐渐积累起来。
但是,这份认同建立出来很难,要破坏却很容易。在这一新闻中,就有网民热议:晒出来的是那些,那没晒出来的呢?这些指责仍然很可能与缘由不符,但却表明了“晒礼物”这个行为就很容易引起广泛的误解,甚至破坏他们的认同。
具有敏感利益关系的俩人在相处时,尤其必须留意言行的界限。不要让一些看似无意、却又似是而非的言行,引发误会,引起争议。比如,笔者的小孩所在的初中,每到学生节期间,都会发通告明确告知家长不要送礼物,老师们更是连鲜花也不收。这就彻底打消了妈妈的忧虑教育局回应河南一老师晒节日礼物,避免了任何灰色地带的存在。如此时间长了,家校之间的认同自然能逐渐确立出来。
任何正心诚意,都必须外在的言行来表达。一束鲜花虽然没什么,但是“晒出来”这个行为却大堪琢磨。如果自己对每一位学生都不“偏心”,那么也不要提倡自己怎么被“偏爱”。每一位同学在上岗前都必须接受过师德师风教育,应该知道:老师最值得“炫耀”的,是自己学生获得的成绩,而不是任何物质的奖励。明白了这一点,再对自己的言行稍加约束,要处理好学生之间、家校之间的关系,也就不是难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