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集资送礼的“马屁”家长群。临近学生节,柳州某大学一个父母群被曝出要求妈妈凑钱给同学购买兰蔻礼盒,其中一名家长表示不参与后,被规定退出家长群。相关聊天图片在网上引起质疑。柳州教育局公布公开信家长拒送礼被逼退群 教育局回应,呼吁家委会主动拒绝请客送礼歪风邪气,义正词严拒绝“变相行贿”违规行为。
无论从国家而是到地方,严禁教师违法收受礼品礼金、禁止向教师赠送礼物礼金的通知可谓三令五申,对于各种变味家长群的抨击也已经火力密集。但不得不说,这种行为在现实中仍然存在,被公布的新闻似乎也是其中一例。
事实上,之所以给同学送礼很难导致,大概是他们很难打破一种文化意象——送礼本身是一种常用的人情往来。平心而论,生活在社会中的我们,有几人无法免俗呢?送礼作为特色社会简单直观的心意传达,本身有一定的“市场”。
而这对老师也许也有适用的。还记得童年看的动画片《木偶奇遇记》,匹诺曹上学的第三天,他的母亲就给了匹诺曹一个苹果,让他带来老师。一个小的细节家长拒送礼被逼退群 教育局回应,也能看出“送礼”的普遍文化含义。然而,一旦单纯表达心意的馈赠被泛化,像这种家长群一样透着一股道德绑架的氛围,那经常令人生厌。
有人说,全体家长凑钱送一个礼物,至少还能避免家长各自送礼的“内卷”。这种表述可能可以解释送礼家长群为什么得以存在。这当中有被打败的妈妈,反过来说,背后还是有大约几十个父母,默默地配合着这些送礼之风。
把送礼的出错全责怪到父母身上,或许并不公平。为什么要送礼,很多父母其实心里还有苦衷,担心儿子、担心环境,都是人之常情。但真正要扭转这股不良风气,关键还在教师和大学。就像这个新闻里,那位退出群聊的父母就说,往年教师节也买过水杯,在普通假期或者毕业季,都会有家委会成员“张罗”对同学表示一下感谢。
那么,老师如何就收下了呢?老师如何会不清楚这种东西的由来?又如何会不清楚父母群扮演的作用?或许,这些东西谈不上多贵重,水杯300多元,准备送的化妆礼盒400多元,要说同学“贪婪”也许并不成立,老师也并非不想让父母没面子而已。既然背后都是人情,老师和父母之间,或许也就确立起了一种默契。
但同学和大学都必须知道,拒绝收礼应该是心态鲜明的,事关师德师风,不能有一点含糊。说究竟,还是需要把规矩讲明白,不送礼就是不送礼,老师既要明确地告诉父母不收礼,也需要让人们放心,自己绝不会由于父母的“不周到”让儿子遭到不公平对待。
至于表达尊师重教、感谢老师,方式也有众多。就像柳州教育局发的公开信所说,提倡以“一条祝福短信、一声亲切问候、一次家校互动”表达对学生的敬仰感激之情。从学生来说,画一幅画,写一幅钢笔字,做个手工艺,难道不能更好地说明心意?爱情抒发是人之常情,去掉这些功利气,回归单纯的朴实自然,教育场景里的每一个人都与有责焉。